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8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在《修养》中,刘少奇提出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崇高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
根据这一终极关怀及其修身模式,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勇气可以来自于这三个层面,即内心的道德感、文化教养的优越感、和施展道德理想抱负的使命感。我认为,当时除了少数共产党内已经信仰马列主义知识分子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价值系统,在深层结构上仍然相当传统,他们的终极关怀还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
儒家传统中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顺序,表明了这种价值取向。而纯化立场和努力学经典只是个人修养(或动机问题),还必须从每个人的政治行为来判别他是否忠于革命事业(效果问题)。20直到文革时他受辱之后沉湖自溺,都是含着一种不被共产党和群众理解的冤枉之情,始终没有从新道德理想主义中走出来。还有冯定在《共产主义人生观》中提出的正义冲动论,也是企图调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英雄行为出于道德良知之间的关系。三、道德勇气来源于对外在规范的热忱。
杨振宁于一九六二年在日内瓦曾见到父亲——著名数学家杨武之和母亲。因此,我提出文革前大陆知识分子道德勇气的沦丧,就应该有一个文化价值的坐标,即这一命题是在跳出了文革前一度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的价值系统,来看当时知识分子时得出的判断。这样,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收益在民众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分布较为均衡,在民众内部的分布同样较为均衡。
流动的政府官员要维持地方秩序,不得不与这些基层绅士合作。没有士君子,庶民是无法自行组织的。首先,相当数量的高级官员是从广东本地社会升迁上去的,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网络与基层官员类似。社会因此而缺乏领导者,其被战乱破坏的文化和社会组织也就难以恢复。
此后,儒家文化在北方下降到更替水平之下,而丧失了自我恢复能力。对于华夏文明中心转移之此一大势,钱穆先生言:大体上可以说,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一个冲激之区(因强寇大敌常在其外),而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遁之所。
这一恢复过程与国家权力之基层控制的放松、退却,互为表里。在和平时期,儒家士君子借助于其组织技艺,比如整合和维系家族团结,可以维持较好的社会治理。学界似乎也越来越倾向于放弃其现代性迷信,承认其正当性。能够解释钱塘江以南与江南差异的因素,也许就是上面所说的跨国社会网络。
而在广东,以宗族为代表的自发性社会组织机制得以较为完整的恢复。由于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北方地区完全被改造。在所有地方,民众都有抵制,积极的反抗,以及消极的反抗。重要的是官员对于制度植入和民众抵制的态度,在不同地方,存在较大差异。
由此而形成儒家式现代秩序——尽管这些秩序现在并不完全成熟。儒学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君子养成之学。
⑥论及广东基层社会组织之保存和恢复,必须考虑上面提及的跨境社会网络的因素,对广东而言,主要是香港因素、南洋因素。五、结语从1894年开始,中国人展开了全面的现代化努力,这一努力的目标是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中国现代秩序。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广东经济结构的一大特征:经济活动重心在基层,工业化呈现为基层工业化,也即,从经济增长的行政主导主体来看,工业化过程主要在村和乡镇两级治理框架内展开。另一点也相当重要:在唐以前,即便部分儒家士君子和他们直接领导的人口迁走,但仍有部分士君子存留于此,北方社会尚有领导者,儒家文化也就还具有自我恢复能力。因此,中国式现代秩序型塑之根本在于,以儒家所阐明、守护的华夏之道为本,构建种种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制度。不难设想,这样的产业政策必然遭遇基层政府的抵制。由此,儒家文化的内生力就会下降。而同样是深厚的儒家文化及其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让民众可以打破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的困境,采取集体行动,突破不合理的法律、政策。
也就是说,较为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底充当了钱塘江以南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基础。而通过设立县辖市,可以吸纳外来人口融入本地,可以设立一个与人口规模相当的政府,支配相应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供充分的公共品,让外来人口从社会、从精神上融入本地,从而化解社会风险。
广东之所以没有失序,原因在于儒家价值及其所塑造的制度让基层社会维持着较高组织化。【内容提要】广东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多的市场机制、社会自治、改革精神。
春秋时代,伴随着楚、吴之华夏化,华夏文明扩展到长江流域。在90年代初关于亚洲模式、儒家资本主义的讨论中,人们论证了儒家价值有助于经济增长,本文则愿意指出,需要从组织和秩序的角度理解儒家推动经济增长之用。
基层官员对于民众这种违法性行为,则倾向于默许。汉唐的黄金时代,因此不复在他们心神中活跃。士君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存在形态,从而构造出不同的基层社会组织。具体来说,决策者和学界应当承认过去三十年形成的经济的政治结构之现实,而采取合理的机制,激励基层政府推进其产业之升级。
县及以上官员虽然是流动的,由中央政府委任。改革精神就是回归精神,这种精神是内生的,是由当地的文化、民情所决定的,官员的改革精神也来自于此。
②在此迁移过程中,钱塘江具有特殊地位。包括广东在内的钱塘江以南中国的这种基层工业化模式塑造了引人瞩目的城市化模式:基层城镇化或乡村城镇化。
根据晚近以来儒家文化保存并且发挥治理作用的程度,中国可划分为三大地区:钱塘江以南中国,包括宁波以南之沿海地区,也可包括皖南、江西等地。这个社会组织网络对主要为本地人的基层官员仍有一定的文化与社会的控制力。
事情很明显,给定前面所分析的广东工业化的政治模式,实施这种政策必然导致广东经济的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的控制权——相应地,税收的控制权——将从基层治理主体转移到高层政府。由此,在广东,基层社会形成了一种比较明显的混合型治理架构。留者平铺散漫,无组织,无领导,对于恶政治兵祸天灾种种,无力抵抗。故其基层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
另一方面,钱塘江以南之外全国各地的城市化几乎都是权力主导,城市化其实呈现为大城市化。安史乱后,中国国力日见南移,则北方受外祸亦益烈。
那么,改革精神又指向什么?也就是说,改革什么?仅就经济方面而言,改革就是改变公有体制、改变计划体制。事实上,儒家所塑造的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社会,基本上实行私人产权制度,经济活动也是以市场方式组织的。
后来的南迁者无法渗入,只能继续向南移动。比如,50年代初,广东的土改运动被北京批评为右倾保守,速度太慢。
发表评论